北医95周年庆典专栏④ —— 缓慢发展初具规模的1928一1937年

历史上的北医③ —— 创办时期的教学活动
2007-04-30
北医95周年庆典专栏⑤——忍辱负重、坚持办学的1937-1945年
2007-05-10
历史上的北医③ —— 创办时期的教学活动
2007-04-30
北医95周年庆典专栏⑤——忍辱负重、坚持办学的1937-1945年
2007-05-10

一、明确办学宗旨,建立行政、教学制度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修正医学院修业年限。北平大学将医学院的报告转呈教育部,呈请变更医学教育制度。经南京政府医学教育委员会6月24日第二次常务会议议定。“医预科及先修科废止,直接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修业期为5年,期满后实习一年。”1929年,南京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据此,北平大学拟定了自己的《组织规程》,对学校的行政和教学制度作了较大的改变。《规程》规定,北平大学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这较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时期增加了“研究高深学术”一条。《规程》还规定设院务会议以代替原来的评议会为全院最高行政机构。院务会议由院长、秘书、各教室主任教授和教授、副教授代表(每五人选出一人)组成,院长任主席。院务会议的职权是:1.决定各种学科之设立、废止及变更;2.课程;3.各项规则;4.学生试验及训育事项;5.学生成绩及毕业事项;6.学生奖罚事项;7.学术设备及出版事项;8.各种委员会之组织;9.校长与院长交议事项;10.其他事项。除院务会议外,《规程》还规定设立教务会议。教务会议由院长、秘书、

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院长任主席。教务会议讨论的事项有4条,一是各学科讲授上的联络,二是关于教务上的设备问题,三是学生成绩的考察,四是有关教务的其他问题.《规程》规定课目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目25门。计有:1.党义、2.国文、3.德文、4.数学、5.物理学、6.化学、7.生物学、8.战时救护训练、9.体育、10.解剖学(附组织学、胚胎学)、11.生理学、12.生物化学、13.药理学、14.细菌学、15.病理学(附寄生虫学)、16.内科学(附诊断学、热带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17.小儿科学、18.皮肤花柳科学、19.外科学(附泌尿科学、矫形科学)、20.眼科学、21.耳鼻咽喉科学、22.放射学、23.妇产科学、24.公共卫生学、25.法医学。选修课目有外国文(英文或日文)、医学史、医师伦理、社会学和医学管理法5门。另外,《规程》还规定:附属医院设院长秘书1人,商承院长综理院务,由院长就临床各科教授中函聘兼任之。“附属医院暂分内、外、妇产、小儿、皮肤花柳、眼、耳鼻咽喉、理疗8科”。附属医院由院长、临床各科主任、副主任及药局主任组成医院会议,医院院长为主席。医院会议讨论医院兴革事宜,医院规程事项,预算决算事项和其他重要事项。

二、扩大规模

这一时期,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1929年1月成立生物化学教室,聘徐开为主任教授,同月还成立了小儿科学教室,聘颜守民为主任教授。

1931年8月,聘请侯宗濂为生理学教室教授。

1931年8月,建立了我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学教室,聘林畿为法医学教室主任教授。据记载:“我国之有法医,自秦汉以来,已有明文可证.西欧之法医处女作。实由1601年始,我国检验书籍之刊行,远在西欧六七百年前。”继北平大学法医学教室建立之后,1932年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成立于上海真茹,委林畿为所长,同年教育部规定国内各大学及专门以上的医学校,法医列为医科必修课,中国法医教育自此奠定基础。1935年,北平大学医学院函请司法行政部以医学院法医学教室设备尚称完善,请令各法院如需检验堪察,不论尸体、人证、物证,均可送委鉴定,司法行政部准函,于8月29日令冀、察、鲁、绥、陕、晋、豫、甘、新疆九省高等法院,嗣后凡遇疑难重案,如因法警设备未臻完善,未能即时检验或鉴定者,应酌情就近送往北平大学医学院处理。此后,法医学教室有了进—步发展。

1931年9月,卫生学教室正式成立。聘孙润晨为名誉教授,负责筹办北平市公共卫生事宜,10月聘余贺为卫生科专任主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卫生学教育,早在建校初期即按教育部1912年11月22日第25号《医学专门学校规程令》的要求设置。但直到1931年前,始终没有专职教员,均由兼职教员任课。这些教员包括协和医学院美籍教授兰安生(Dr John B Grant),严智钟(原北洋军医学校校长),金宝善(前任中央卫生防疫处处长),方擎(后任中央卫生防疫处处长)等。卫生学教室成立后,余贺将兰安生在协和医学院的讲稿,编译成中文,石印成册,做为卫生学教材。署名为兰安生教授原著,余贺编译。这本书虽未正式出版,但医学院校图书馆均有此藏书,是我国第一部中文公共卫生学教材。

当时兼任教员不发薪水,每月只给40元车马费。方擎任课期间,于1933年11月,为鼓励六年级学生研究公共卫生学术,将学校付给他的全年车马费480元,设立公共卫生学术研究奖金(奖金分4等,每等1名,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80元,四等奖50元)。公共卫生课排在五年级下学期,每周讲授5课时,实习7课时,六年级则到定县实习两个月。1933年1月,余贺应上海雷士德研究所邀请,任该所血清学科主任,改聘严智钟为卫生科主任。1933年8月,聘方擎为兼任主任。

1933年1月,学校聘请协和医学院毕业生严镜清为公共卫生学讲师并筹办北平市第二卫生事务所事宜。这时,万国卫生协会赞助卫生学教室设备费3,500元美金,大大改善了卫生学教学的条件。1933年12月,北平第二卫生事务所成立。严镜清任所长。第二卫生事务所系租用西单宏庙胡同的民房,由于万国卫生协会的资金赞助,设备较好。有比较完备的细菌血清化验室、口腔卫生科等,是学校公共卫生科的教学区与实验区,工作人员多为有志于公共卫生专业的本校毕业生。成立时到此工作的有龙秀章、邹烈光,稍后有黄万杰、王世霖、梁濂等,当时的口腔卫生科主任,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的龙哲三。

1935年4月,物理学教室成立,聘张佩瑚为教授。

1936年12月,生物学教室成立。

“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增设军训课。每人发一支教练枪,学则规定,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北平大学医学院时期,学校体育运动活跃,时常举行班级篮球赛。学校还请有国术指导。

这一时期,教职员较以前明显增加。据1933年度的统计,全院职员80人,教员80人,学生152人(其中本科生133人,护士助产专修科19人)。80名教员中,有教授31名(本校毕业的1O名),讲师14名,助教32名,另有翻译1名,军事教官1名,国术指导1名。这时外籍教员只有2名德籍讲师。

这些教师中,有一批在学术上有成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任教。他们中有吴祥凤(著名内科学家,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的会诊医生)、鲍鑑清(著名组织胚胎学家)、刘兆霖(著名外科学家)、徐佐夏(我国药理学开拓人)、徐开(著名生物化学家)、侯宗濂(著名生理学家,我国第一位在国际生理学会上获奖者)、杨敷海(著名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学家)、颜守民(现代儿科学奠基人之一)、材畿(我国法医学奠基人)、梁铎(著名放射学家,放射诊断创始人之一)、林振纲(著名病理学家)、余贺(著名微生物学家,他提出的“风湿热细菌学及变态反应学说”被世界医学界所承认)。

这一时期,先后在学校担任过教授的还有:解剖学陈友浩,内科学朱其辉、姚鸿翥、刘先登,外科学金荣贵、谢祖培,妇科学夏禹铭、狄博尔(德)、周振禹,眼科学黄芸苏、刘宝华、马志道(兼院秘书),耳鼻喉科学戈绍龙,皮肤花柳病学毛咸、蹇先器,物理学张佩瑚,化学王展,卫生学严镜清等。

三、学校鼓励教师出国留学

1931年8月,院务会议通过了助教出国留学补助规则。1935年5月,院务会议对此规则加以修正并通过了教授休假规则。规则规定现任助教连续服务5年以上(助理年限应并入计算)成绩优异而愿赴国外留学者,应拟具研究计划,由院长提出,院务会议讨论通过。助教留学期间仍支原薪并酌情给以津贴。规则规定现任教授、副教授连续服务五年以上者可以请求休假一年,休假期内如不在外校任事,可以支半薪。现任教授、副教授连续服务五年以上希望出国研究者可以提出具体研究计划,经院务会审定,报校长批准,可以支全薪,并酌情给以路费。这一时期助教出国留学的有梁铎、林振纲(1930)、董良民(1931)、鲍鑑衡、林子杨、葛秉仁、杨其昌(1934)。这一时期教授出国考察研究的有:鲍鑑清、蹇先器休假一年赴欧洲考察(1935),刘兆霖、徐佐夏休假一年赴欧洲考察(1937)。

四、诊察所扩充为医院

为了满足医疗和临床教学的需要,将诊察所扩充为医院。这样,原后孙公园校舍就不能满足教学、医疗的需要,学校乃请拨地处西单以北,背阴胡同空闲的审计院旧址为医院院址。但北平当局置之不理,迫不得已,由院长和师生冒着风雪,坐以待旦的数次请愿后,北平当局才于1929年4月同意将背阴胡同前审计院房屋拨给了学校做为附属医院院址。从此,学校才有了百余张病床的医院。1930年根据组织大纲的规定,由临床各科主任投票选举内科教授吴祥凤任附属医院院长。

1931年8月,学校聘戈绍龙为耳鼻喉科教室主任教授,夏禹铭为妇产科教室主任教授,刘先登为内科教室教授。

由于接收背阴胡同房屋做为附属医院,医院也逐渐兴旺,增聘了临床各科教授,增添了设备。外科建成了阶梯手术室,以示教学生,增添了第一隔离病室,收容急性传染病人;租用东邻民房,建第二隔离病室,收容肺结核病人,并开展人工气胸疗法(包括双侧人工气胸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扩大治疗病人范围。由于当时尚无结核病特效药,内科门诊中肺结核患者甚多,增开了内科实验诊断课及实习,由助教周隆高编撰讲义,具体负责,并增设临床细菌血清检验室及动物室。儿科门诊对临床病儿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视若珍宝,必即收取,当时化验,然后才做处理。由于及时准确,效果甚好,既有利于病人,又可示教实习学生,也为科研打下了基础。在当时探求发展中,一批老的助教起了重要作用。

五、部分学科开展了科研工作

这一时期,学校的科研活动比较活跃,发表了专著、译著、科研论文百余篇,不少人著书立说,如吴祥凤的《临床便资》、刘兆霖的《外科各论》、《外科史》,梁铎的《胆囊之x光检查》,林振纲的《原发性心骼灰化症》,周颂声的《肌肉紧张之二层支配之研究》,侯宗濂的《身体发汗同外界温度关系》、《交感神经对心脏紧张的影响》、《费克间隙本质》等。尤其是刘兆霖教授的《外科各论》,全书分上下两卷,近60万言,插图百余幅,多数取材于中国患者,在当时对医学界有过较大影响,被誉为开我国医书之新纪元。

(节选自《北京医科大学的八十年》)

本文转载自医学部两办《信息周刊》2007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