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95周年庆典专栏④ —— 缓慢发展初具规模的1928一1937年
2007-05-05后勤新上岗干部培训和汇报会
2007-05-13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我守军奋起还击,全面抗战开始。这时正值暑假.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同学大部分已回家,留在学校的部分同学和北京大学一起组织了联合救护队,把北京大学三院做为伤兵医院,夜以继日地救治伤员,然而,由于军事力量的悬殊,北平终于7月28日沦陷。从此,北平被日伪统治了八年之久,学校也开始了她动荡的时期。
一、部分师生西迁
抗战伊始,国民党政府决定把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并于1937年9月在西安组织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临时大学的行政领导体制为委员制,各校继续保持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当时,医学院师生未能收到迁往西安的通知,后来西安临时大学成立的消息传到北平,院长吴祥凤便召集留在学校的教授在石驸马大街开了一个教授会,请大家发表意见,愿去西安的签名,不愿去的也不勉强。在会上,吴祥风、王同观、王晨、蹇先器等人当场签名,然后便一起到天津乘轮船前往青岛,再换车去了西安,通过其它途径辗转去西安的教授和教员先后还有颜守民、徐佐夏、林?住⒚柚尽⒘跣旅瘛⒐纱蟆⑿煊谆邸⒗曰⒌灾ⅰ⒓质缛佟⑺迨教牡取Q凳罴伲蟛糠址祷毓氏纾庑┭杏?30多人收到了西安临时大学发来的复学通知,便三三两两,或绕道上海、南京、长沙或绕道贵阳、成都,再越秦岭,抵达汉中,历时数月,几经艰辛。先后到达西安和汉中的有史克宪、霍炳伟、徐世豪、王兆麟、陈向志、李景颐、刘锡衡、郭仓、柳楹、刘承志、谢荣晋等。在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的院址设在旧城隍庙,并利用部分民房。当时学校发给学生的津贴极少,生活非常困难,同学们便组织了医疗服务队,为群众看病,收些费用以维持生活。这时学校还谈不上上课。
1938年春,日本飞机频频轰炸西安,临时大学难以安身。3月,临时大学组织起来,往西过宝鸡,再向南越秦岭,出褒谷,步行数百里到达汉中,在这次行动中,临时大学医学院和临时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组成了两个南下宣传队,一路上进行抗日宣传,并随时为群众看病,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月,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同时在昆明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这两所大学融汇了内迁的主要高等学校。西北联合大学设在陕西汉中一带。校本部设在城固县考院,农学院设在勉县,工学院设在古路坝,医学院设在汉中(现南郑县)。以汉中联立中学为基地,借了几间教室。又在中学附近租了几所民房作学生宿舍。不久,学校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开了课。这时,吴祥凤院长已辞职离去,由蹇先器教授任院长。
1939年夏,由于日寇飞机疯狂轰炸汉中,医学院又迁往汉中东郊黄家坡、马家庙、文家庙一带,以马家庙为院部,文家庙作附属医院。
1939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仅设文、理、法商三个学院。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原北洋工学院独立为西北工学院。原北平大学医学院也在这时独立,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徐佐夏教授接替蹇先器任院长。这一时期内因学校不断迁移,生活条件极端艰苦,许多教授纷纷离去,学校的教学受到极大影响,直到1942年,学校才稍具规模,学生达到近300人。这时期学校的教师除极少数外聘者外,多是由北平大学医学院来的教师及学生毕业留校担任的,开出的课程也较齐备。各课程主讲:药理徐佐夏、生理陈作纪、生理实验王兆麟、病理毛鸿志、解剖王顾宁、内科李宝田、贾淑荣、外科翟之英、万福恩、妇产科王同观、皮科赵清华、儿科隋式棠、眼科陈学穆等。
1944年,侯宗濂教授由重庆来汉中接任院长,直到抗战胜利。胜利后,西北医学院计划复员回北平,因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阻拦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一计划终未能实现。自此,这一部分师生脱离了北平大学医学院。但是,他们为祖国西北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在沦陷区忍辱负重,继续办学
北平沦陷后,由于经费来源断绝,医学院的院务即完全停顿。因各种原因没能离开北平的教师和职员,担负起维持的责任。附属医院也因没有经费,医师们枵腹从医,照常开诊,但停止接收住院病人。1937年10月,卫生当局将医学院的卫生学教室和北平第二卫生事务所强行接管。
1938年1月,日军卵翼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伪教育部利用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的办学条件,办起了”国立北京大学”,下设文、理、法、医、农、工六所学院。1938年3月,医学院附属医院重新开院,接收病人。医学院也于5月10日复课。这时,学校共有教授13人,副教授2人,学制由六年改为四年,并开始扩大招生人数。当年招收新生60名。日本军方为控制学校,于1938年7月通过伪教育部聘请日本生理学家永井潜为名誉教授。1939年7月,永井潜辞去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长职务,专任学校名誉教授,同时聘请了8位日本教授来校任课。
1939年6月,学校在西什库后库建了新校舍,占地面积67市亩,扩增了教室和实验室。
1940年1月,开设理疗科和检查室。
1940年6月,北京大学附设的内分泌学研究所成立。
1941年3月,学校开设中药研究所,是为学校药学系的前身。
1942年2月,附属医院齿科诊疗室开诊,是为学校口腔医学系的前身。
1941年12月,日本政府对美国珍珠港进行了偷袭,美荚等国对日宣战。1942年初,日本侵略者对美英等国家在华创办的学校一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燕京大学予以封闭。1942年3月,医学院接收北平协和医学院转来的学生:计一年级11人,二年级7人,三年级11人,四年级10人。北平燕京大学转来的预科学生中编为特别班一班63人,预备班一班52人。其中,特别班于当月做为医学系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始,预备班于秋季开学时并入医学系一年级随当年新生上课,两校转来的本科生和预科生共计154名。4月,协和医学院的部分业务造诣较强的教员也转入学校任教,转来的教授有马文昭、刘思职、胡正详、冯兰洲、林宗扬、颜春辉、许英魁,副教授有黄仁若,专任讲师有藏玉?А⑶毓忪稀⑿恢竟猓彩τ姓湃ゲ⒚险淹⒗钐巍⒍∮煤频取K堑牡嚼矗戳诵鸵皆旱慕萄Х椒ǎ=萄г鎏砹嘶盍Α5?1942年,学校教员总数达167人,其中,教授中国籍23人,日本籍11人;额外教授中国籍1人,日本籍2人;副教授中国籍2人;专任讲师中国籍14人,日本籍1人;讲师中国籍16人,日本籍1人,德国籍2人。在校各年级学生总数为355人,其中,一年级甲班107人,一年级乙班62人,二年级65人,三年级62人,四年级59人。另有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生一、二年级共计40人。
1942年6月,学校增设了寄生物学教室和脑神经科学教室。
1942年8月,学校各教室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是学校进行高层次教育的开端。
从1939年开始至1943年,学校开始编辑”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论文集”。1941年起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医学杂志”,每年一卷,共出版五卷,刊载各专业的科研论文。五年中共刊载论文198篇,其中。中国教师的论文142篇,日本教师的论文56篇。
北平沦陷后,家在外地的少数学生接到了已转移大后方的西北临时大学复课报到的通知,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收到通知。由于西北联大当时极不稳定,经常在敌机轰炸的炮火中转移;有的学生行至半路失去联系l也有的半路上盘缠花尽,只好返回北平;还有些因种种原因未能离开北平的学生,于1938年5月接到医学院复课的通知回校报到。但由于各班级人数很少,便又收容了河北医学院等其它医学院校的19名学生插入各班学习。尽管如此,1938年仅有8名学生毕业,1939年无人毕业,1940年14名学生毕业,1941年9名学生毕业。
北平沦陷后,学校涌进一批日籍教员,这些日本人讲课时全部使用日语,而学校的外语课规定为德语。到1942年,协和医学院部分教师来校后,讲课时又用英语。一时间,医学名词有德文的,英文的,日文的,使学生在学习时无所适从,这充分反映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和当时教学工作无统一计划,但这种情况也促使不少学生学会了多国语言。这期间,来学校任教的日本籍教员。多数是有造诣的学者,也有滥竽充数者。特别是有的日本教师,以占领者自居,一副殖民主义者的嘴脸。当时来医院看病的日本人,均由日本医生接待,特别是需要做手术时,全部由日本医生操作,不准中国人靠前。这也反映了他们害怕中国人反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在侵略者的魔掌下勇敢斗争
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部分有革命觉悟的青年。在学校停课后,一部分同学通过不同渠道奔赴延安。先后到延安的有刘韶久、陈淇园、宋友良、沈克敏、胡语村(吴杏云)、中伯英、张文奇、田际华、黄树则、马彩云(马旭)、徐鸿图等。1933级学生王筑琨,抗战开始后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一平西游击队,在顺义县境内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留在沦陷区北平的教师,一部分没有返校,到地方医院工作。一部分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返回学校继续教书。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特别害怕中国人民的反抗,实行了严酷的思想统治。他们利用日伪政府官员控制学校,安插特务,特别对青年学生严加管制。一旦发现有抗日思想的青年,即作为思想犯予以逮捕、关押;发现与共产党有联系的人也决不放过。
但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禁固下,仍组织进步力量开展反日斗争,在医学院内点燃了抗日的火种。
1941年11月,医学院1940年入校的朝鲜族学生金英爱(徐彦),经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地下党员林锦双(傅秀)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医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1942年,金英爱被北平地下党组织派往河北省阜乎(晋察冀边区)参观学习,回校后便秘密联系了一批进步同学,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道理,并陆续介绍了一些同学到晋察冀解放区去学习工作。如1944年寒假,四年级学生彭瑞骢去阜平根据地学习,在那里坚定了抗日救国投身革命的信念,回来后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燕京大学被日本占领当局关闭后,一部分学生中的地下党员也转到医学院,壮大了医学院的进步力量,坚持抗日斗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医学院学生中已有十余名共产党员,他们是林锦双(傅秀)、金英爱(徐彦)、朱学琨(朱昆)、彭瑞骢、孙振洲、饶毓菩、李勤麟(李风)、万玉娴(陈竟)、王源昶、张克勤、卢小庵(甘英)、戚天庆等。
(节选自《北京医科大学的八十年》)
本文转载自医学部两办《信息周刊》2007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