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95周年庆典专栏② —— 历史上的北医

北医幼儿园踏青亲子游活动
2007-04-23
校舍维护中心与校园管理中心义务活动
2007-04-25
北医幼儿园踏青亲子游活动
2007-04-23
校舍维护中心与校园管理中心义务活动
2007-04-25

建校初期教学组织的逐步建立和中国第一部解剖法令的诞生

汤尔和校长于1912年10月16日领衔上任后,11月24日便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解剖条例》。因尸体解剖在当时是犯禁的,这以前还没有人敢向政府请求颁布法令允许进行尸体解剖。据记载: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进行过尸体解剖,《内经》中已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汉王莽时也曾由太医对被杀者尸体进行过解剖。到十一世纪时,我国的解剖学水平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欧洲罗马帝国斐烈二世,于1238年公布了《解剖法令》,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欧洲各国便盛行人体解剖。而我国却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特别是由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把遗体看得十分宝贵,致使我国的人体解剖学未能进一步发展。直到清末,张之洞和张百熙于1903年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有关医学课程一条中,还有:”除以上各科目外,在外国尚有解剖学、组织学。中国风俗礼教不同,不能相强,但以模型解剖之可也”。

汤尔和在近三千言的呈文中,强调了医学的基础在于解剖,仅凭图画模型决不能对人体有精细的了解。他在呈文中写道:”查医学基础以人体解剖为不二之根据,在医术修明诸国行之七百年久,无讨论之余地。我国医事标名独早,然夷考简册,所以却病已疾者,要皆体会经验,而无学术之可言。班书所称,史传所载,古医者流,剖腹洞颅,凿凿有据,然皆?l割技能,非解剖术式。世传明堂脉络诸书,依稀仿佛无可观览。西汉之末,王莽颇有意于解剖,而举世非之。王勋丞生千载之下致疑于古人,慨然欲观人身脏腑,而当时目为狂生,故解剖之学,自古无称不能谓讳也,方今民国肇兴,万事更端”。”大部有鉴于医道之式,微末流之放肆,毅然决然设学造士,解剖科目,首列规程,是诚斯道之纪元,医家之鼎革矣。惟事在并刃始,无例可援,图始不慎或不免局外之批评、中途之阻梗,仅将太西各国解剖学沿革情形及搜罗死体之方法,撮要举范籍供”。

接着,他在呈文中回顾了中外有关历史,列举了当时欧洲各国收集尸体的途径。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呈请教育部予以公布。但当时政府囿于旧有观念,害怕落后舆论,没有及时应允,经汤尔和一再请求,历时一年,公文往返达l4次,政府才于1913年11月22日,以内务部令51号公布了《解剖条例》。这是中国自己的第一个解剖法令,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对中国医学教育的一大贡献。从此,中国革除了几千年的封建禁令,有了自己的解剖法,使中国医学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条例有了,但数千年积习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扫尽的,学校当时仍然弄不到尸体。直到1914年4月,才首次得到尸体。社会舆论也因此大哗。有的说医学校凌迟尸体,有的说医学校闹鬼。当时如向走路的人打听医学校,或许不知道,如问”割死人的地方”在哪里,他马上会详细而神秘地告诉给你。有时候,尸体领来了,正在解剖,其亲属突然寻了来,跪地哀求,甚至牵衣痛哭,弄得教师们束手无策,不得不让他们领回去。尽管这样.但毕竟能弄到尸体进行解剖教学了。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感谢之情,学校于1914年6月在彰仪门(今广安门)外蔡户营买了墓地,专门安葬解剖后的尸体,并将每年4月30日定为学校的祭日,称解剖祭。由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前往墓地扫墓,植树,举行公祭,焚烧祭文,以感谢这些死者为医学教育做出的贡献,也借此平息社会舆论,此项仪式一直延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

解剖条例公布后不到一个月,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便于1913年12月建立了组织学实习室。1914年1月,设化学实习室。2月设解剖学实习室,7月设细菌学分教场,12月30日教育部批准学校附设诊察所。1915年2月,教育部购置前施医总局全部房屋拨给学校使用,同月,诊察所正式开诊。

1915年6月。学校将原八角琉璃井的校门改为后门,另辟正门于后孙公园7号。8月,学校附设产婆养成所开学,招收学生24名,看护生13名。仿照日本成法,修业年限定为一年半。中国的助产教育,实际开始于清朝末年。当时广东是与外国最先交往之地。在该省中已有私立助产学校。而我国最早的国立助产教育应算这时的产婆养成所,1920年,产婆养成所更名为助产讲习所,扩大招生到35名左右。1922年停办.先后毕业学生125名。

1915年9月,学校设病理组织学实习室及病理解剖学实习室。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汤尔和为表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辞职回里,外科学教授葛成勋接任校长。1916年1月,外科手术室建成。2月设三等病室及施诊病室。

8月,汤尔和被当局请回来复任校长,葛成勋校长辞职。同月设内科检查室。9月设一、二等病室。10月设女病室及产室。1917年3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学生袁可仕等22名,产婆养成所章佩金等14名毕业,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大总统代表屈永秋,教育总长范源濂到会祝贺并与全体师生合影。袁可仕、孔祥选及章佩金等三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大总统颁发的珍贵奖品。

1918年1月,中国西北部境内发生鼠疫。学校派病理学翻译黄振亚、细菌学讲师严智钟、病理学助教洪式闾、外科学助教刘兆霖前往调查。

1918年3月,生理学教室成立,由周颂声任主任。

1920年8月,耳鼻喉科教室成立,孙柳溪为主任;皮肤花柳科教室成立,蹇先器为主任。

从1920年8月起,学校录取新生开始男女兼收,本年度考录的55名新生中,有女生3名。

1922年4月,学校成立评议会,各科教授为评议员。汤尔和校长辞职,教育部派周颂声继任校长职务,教务长一职由葛成勋教授担任。

周颂声(1879一1964)生理学家,字歌庭,山东安丘人,1911年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回国后参与创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授生理学。1919年赴德国洪堡大学研究生理学,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20年代,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理学,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名誉教授。30年代初,回山东创建山东医学专门学校。通晓日、德、英等多种外文,专长生理学,论著较多,主要有《生理学》上、下册及用中、日、德文撰写的论文。全国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发表新著《体格及体力检查法》,由贺诚作序。

1922年7月,学校设立图书室。lO月26日,学校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会,教育总长汤尔和、次长马叙伦出席并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12月,十周年论文集出版。

1923年5月,学校制定校旗,图案为白地红边,中间为一圆形绿艾酉。6月,第8届专门部31名学生毕业。

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学制分预科、本科两级。预科两年、本科四年。这年招收大学预科生60名,原四年制专门部停止招生。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是我国最早改为六年制的医学校。它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23年12月,周颂声辞去校长职务,教育部派病理学教授洪式闾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校长。

洪式闾(1894-1955)浙江省乐清人,病理学家、寄生虫病学家。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赴德国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被学校聘为教授。后去浙江任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所长。解放后任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院长、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医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寄生虫研究方面创用基础膜染色法和勾虫卵定量计数法,对姜片虫的形态学上也有一定成就,著有《病理学总论》,《病理学各论》,《勾虫及毛圆线虫病》等。

洪式闾校长聘内科学教授朱其辉兼任教务长,鲍鑑清教授兼任总务长。1923年11月,成立爱克斯光线室,由外科助教梁铎兼任主任。从1922年11月起,北京掀起的以反对彭允彝任教育总长的学潮一直没有平息。这股学潮也影响到了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学生代表不信任彭允彝任命的洪式闾校长,曾请伍连德出任校长。因伍连德不同意而未果。1924年2月,教育部发布命令。指派教育部参事秦汾、洪达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董事会董事。梁启超、颜惠庆商定,拟由董事会推选校长,”以并课医校之发展”。1924年7月,洪式闾校长辞职,8月,董事会聘眼科教授张黼卿为校长。

1924年10月,聘耳鼻喉科教授孙柳溪兼任教务长,解剖学教授鲍鑑清仍为总务长。1926年1月,张黼卿校长辞职,教育部任命耳鼻喉科教授孙柳溪为校长。6月,专门部最后一班63名学生毕业,至此专门部结束。共计毕业学生363名。8月,聘内科学教授吴祥凤任教务长,外科学教授刘兆霖为总务长。同月,学校再设看护助产专修科,招收新生26名,学制两年。9月,外科新手术室落成。

1927年8月6日,新上台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颁布大元帅令,将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改组,成立了京师大学校,由奉系军阀刘哲任校长。规定原国立九校除北京大学分为两个科外,其余各校均为大学校的一个科,北京医科大学校改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教育部派耳鼻喉科教授孙柳溪为医科学长,主持全科事务。教育部公布医科年度经费为126,384元。

1927年12月,药物教室成立,药物学教授徐佐夏任主任。

(摘自《北京医科大学的八十年》)

本文转载自医学部两办《信息周刊》2007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