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北医⑩—贯彻八字方针,落实《高教六十条》学校全面、协调、稳定发展(1961—1966)(下)

共同为孩子打造欢乐“六一”
2007-06-02
历史上的北医⑾—十年浩劫(1966–1976)时期的北医
2007-06-10
共同为孩子打造欢乐“六一”
2007-06-02
历史上的北医⑾—十年浩劫(1966–1976)时期的北医
2007-06-10

六、发展专长,提高综合医疗水平

1961年8月,院党委与卫生部教育司及附属一院党委共同组织调查组,对第一附属医院内、外两科做了重点调查分析。根据附属医院的特点和任务,结合调查的情况,拟订了《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医院工作四十条,以下简称《四十条》),作为附属医院贯彻《高教六十条》的补充和具体化。

《四十条》从总结医院工作入手,对医教关系、提高医疗和教学质量、加强医院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院党委决定先在第一附属医院试行。其后,其他附属医院也都相继参照执行,使医院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医教矛盾基本解决 在附属医院,如何处理医教之问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解放初期,医院工作人员,包括高年医师在内,普遍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思想。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解决重视教学的问题。经过不断宣传、教育,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点是明确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与教学之间,常常产生矛盾。特别是,一段时间内,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教学组织不健全,没有专人领导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仍不被重视。

1955年10月,在卫生部召开的高等医药院校校长座谈会上,专门讨论了医教关系问题,明确附属医院的任务是“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在进行医疗过程的同时进行教学实习”。指出“一切临床医师都应是临床教师,一切医疗过程都应为教学过程”。并在临床教学组织建设和干部配备上,提出了具体措施。

从此以后,教学工作摆到了附属医院工作的重要位子上,领导重视,也有了组织的保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常常发生矛盾。焦点是,附属医院究竟以谁为主?搞教学工作的同志认为,既然学校是以教学为主,作为学校的附属医院,理当以教学为主。而搞医疗的同志则认为,医院,首先是医疗,当然应以医疗为主。各执一词,长期纠缠不清。从领导上讲,当时主张回避以谁为主的提法,认为教学、医疗、科研都是重要任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提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正确处理医、教、研的关系。

1961年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通过几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附属医院也应以医疗为主。并将医教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十六字:“医疗为主,保证教学,全面安排,提高质量”。经过长期争论之后,通过实践,终于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医教关系获得了基本解决,并将它写入了《四十条》。

对医院组合进行适当调整 从有利于发展专长出发,对医院的组合进行适当调整。三院二部从三院分离出来,成立第四附属医院;将口腔门诊部扩建为附属口腔医院;将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病院独立筹建第五附属医院(不久即停建),精神病院划归第三附属医院。同时,结合各系专业特点,在保持较高的综合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对各医院专业发展做适当分工,以利各院发展自己的专长。如第三附属医院以运动医学、理疗、职业病防治为其重点发展的专业,第一附属医院和人民医院以心脏血管疾病、癌瘤防治为其重点,平安医院以颌面外科为重点等。

严格医院管理。加强科主任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健全各项医疗制度;整顿医疗常规,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改进病历工作,加强病案管理;加强门、急诊工作等。

全面试行“助理住院医师24小时住院负责制” 对助理住院医师的职责、业务技术要求有明确规定,并建立了助理住院医师考核制度。同时,对助理住院医师的食宿也做了安排。这不仅有利于对病人的治疗,对于培养助理住院医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三严”作风,加强助理住院医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助理住院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整顿了护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了护理部的建设;开办了护士学习班,提高护士长的业务水平与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护理工作条例》,《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人员的培养考核办法》等,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有计划地提高助理护士的业务水平,使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组织下乡巡回医疗队,为农民防病治病 为了落实“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当时要求医务人员有三分之一的人经常在农村。做到社社(公社)有(医疗)队。任务是:改造思想;为贫下中农看病;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干部。每期三个月。从1965年起,我院开始组织下乡巡回医疗队。第一批28人,其中包括胡传揆、吴朝仁、王叔咸、朱洪荫、钟之奇、张乐天、李凤鸣、叶恭绍等著名专家。第二批共有275人(其中有医疗系六年级学生38人)。他们分布在通县、昌平、密云等京郊广大农村,餐风宿雨,日夜辛劳,勤勤恳恳地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培养农村卫生人员;同时向广大农民学习,了解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锻炼自己。

七、科研与教学、医疗工作全面、协调地发展

从1961年开始,按照我院《三年规划》全面开展科学研究,使之与教学、医疗工作,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调查研究,摸清我院学科情况 经过调查分析,当时认为我院各教研组学科水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专长,在国内外有相当声誉,具有比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形成了一定学科队伍。这在全院是极少数。二是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在国内有相当地位;但和第一类比,工作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这一类在全院也很少。三是学科已定型,在国内也有些声望,但成绩还不很大,工作不突出。这一类比前两类多。四是新形成的一些尖端学科或新型学科,队伍新建立,工作尚未正式开始或刚刚开始。五是在学科上还未形成专长特色,科研开展较少。

学校又先后对几个水平较高的临床学科如口腔病理、成型外科、麻醉科、精神科、职业病、肾病、肝炎代谢等,做了重点调查,促使这些科室对本学科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情报,整理出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权威专家的贡献、目前国内外水平及发展趋向等资料,并对自己的水平做了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本教研组的长期发展方向、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的设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研,对我院科研现状、学术水平有了基本的了解,为制订我院学科发展和科研计划创造了条件。

缩短战线,调整项目,制订科研规划 根据调查分析,确定了我院科研工作要“全面开展、重点发展”。鉴于1960年项目多的教训,重新调整了项目,并将全院科研项目分为三类:一是学校重点项目,包括国家任务、“大跃进”中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课题,如肿瘤、肝炎等,二是一般科研项目,三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我院教研组原有的科研工作基础以及新老兼顾的原则,制订出全院科研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如1963年,全院科研重点项目包括:消化生理、医学生物化学、神经解剖、组织学、肝炎、临床生化与代谢病、成型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疾病、精神病、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运动医学、龋齿和牙周病、药用植物化学、药物有机合成、肿瘤等共131个研究课题。我院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全部承担了研究任务。

各系、教研组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自己的专长和条件,也都制订了自己的长远规划和具体科研计划。如第一附属医院重点研究项目有:肿瘤、神经衰弱、肝炎、溃疡病、心血管、泌尿、麻醉、内分泌代谢等十项。各科又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眼科的青光眼、神经科的神经病理、骨科的骨折愈合机制等;口腔医院的龋齿病因与发病机制、牙周病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基础理论和临床病理等课题;人民医院内科生化研究室结合临床需要,以肝病与代谢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基础部生理教研组开展“胃幽门部对胰岛素性低糖引起的胃大、小弯小胃分泌活动的影响”、“刺激内肽大神经传出端对血浆自由脂肪酸(FFA)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等。

分别不同情况,创造条件,促其发展 对于学术水平较高,已取得显著成果的教研组(学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支持,促其快出成果或更快发展。如为了促进成型科的发展,从第一附属医院调至第三附属医院,病床扩大至50张,并建立了小实验室。又如,为第一附属医院将泌尿科的床位扩大到30张,建立了生化病理实验室,添置了极谱仪。麻醉科也建立了小实验室。口腔医院的口腔病理扩大了同位素实验室,添置了偏光显微镜。

从1963年起,卫生部开始给我院拨付科研经费40万元。加上国家科委直接拨款,1963年科研经费总计达88万元。至1965年,每年都有国家科委和卫生部拨付的科研经费。院、系(医院)两级领导根据“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确定分配方案。学校掌握一部分经费购置大型贵重仪器,其余分配各系、院使用,以改善科研条件。如为基础医学系添置了大型超速离心机、冷冻连续切片机、双筒显微镜,改善电生理实验室的条件。药学系全部更新了磨口玻璃仪器,购置了旋光仪,建立储存常用有机试剂的小药库。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充实了生化实验室作为中心实验室,增购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设备;充实病毒实验室,购置低温冰箱和高速离心机;新建抗菌素实验室。附属人民医院充实了生化实验室,新建动物手术室、血液病实验室和噬菌体实验室。内科心血管组添置了6导心电图仪。第三附属医院建肝病生化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和职业病实验室。妇产科、眼科等也新建了小型实验室。口腔病理室扩大了研究实验的面积,增添了超薄切片机等设备。有的单位还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改装或自制仪器,如一院麻醉科从废品堆中拣来弃件,加以检修或改装成性能良好的仪器。口腔病理室自己设计制造显微光度计,用立体显微镜改装适合口腔用的活体镜等。

为了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专长,培养接班人,卫生部特别给一些专家增加科研编制,作为他们的助手。其中有马文昭、臧玉?А⑼踔揪⒘跛贾啊⑼跏逑獭⑽獬省⑼跣颉⒅w朕龋;刮谴钆淞俗虐嘧印?

对于一般教研组,学校和各系、医院,也都适当地解决了一些问题。

建立七个研究室 为了落实《科研十四条》,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研一个方面军的作用,国家科委曾派出以农医局局长为首的调查组来我院蹲点,调研我院科研情况。卫生部钱信忠副部长也来我院了解过科研情况。国家科委和卫生部还拨给科研经费,并提出,凡具有以下四个条件,即:有学科带头人、确定的科研方向、科研梯队和一定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可建立研究室。1963~1964年间,经报请卫生部批准,我院共建立了消化生理、核酸化学、泌尿外科、成型外科、口腔病理、肾炎代谢等研究室,连同1962年建立的抗茵素研究室,卫生部共批准建立了七个研究室。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给了适当编制,积极开展工作。1965年,我院又报请建立五个研究室,未及批准,即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此事即被搁置。

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医)师开展科研的能力 根据青年教师(医师)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缺乏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的训练等情况,学校从1961年起,先后举办了电生理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临床生化、免疫学等四种系统讲座;基础学科开设了高级课,由老教授主讲,及时介绍基础学科的新发展;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介绍“开展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临床科研工作经验”和“如何写论文”等经验。学校还开办了外语夜校,开设医用统计学讲座等。

这些讲座和介绍,不仅弥补了青年教师(医师)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方法上的不足,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优良学风,也帮助他们解决了科研工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医师的热烈欢迎,称这些讲座是为他们“知识更新”。各种讲座都“人满之患”,各种讲义,都供不应求。

开展经常性的学术活动,交流科研经验和科研成果 各教研组每两周有一次学术活动,后来发展到固定每周三下午为业务活动时间。各系、医院每个月有定期的学术活动,或进行全院性的科研经验交流会。在1963年全院科研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口腔病理室在科研资料保管、文献卡片制作以及从形态、生物、生化各方面入手,运用同位素自显影新技术对龋齿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等的经验介绍,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大会参观的典型。会上,王叔咸、王志均教授介绍了培养干部的经验。谢荣、黄大友等教授介绍了如何克服条件方面的困难,积极开展科研的经验等,给到会者很大启发。为了给科研论文提供发表园地,展示我院科研成果,从1961年起,我院创办了《北京医学院学报》(开始为季刊)。

加强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962年,任命吴朝仁为副院长,分管全院科学研究工作(仍兼附属一院院长)。并抽调业务干部充实院一级科研管理机构。各系、医院也有一位领导分工抓科研,并设有科研秘书。有的医院还建立了科研办公室,在系、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科研工作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自1961年以来,学校先后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科研成果鉴定办法》等制度,逐步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既有长期规划。又有年度具体规划。计划确定后,能及时抓紧落实。在工作进行中,有检查、有交流,要求严格。课题结束,有小结。对科研成果有鉴定。对贵重的科研仪器的使用、保管,也有一定制度。

这样,我院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能够在搞好教学、医疗工作的同时,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全面地开展工作。广大教师(医师)热情很高,全院学术空气空前浓厚,除完成本院科研任务外,还承担了《1963~1972年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草案)》56个项目中的4l项,其中由我院主要负责的有四项:儿少卫生、运动医学、口腔医学、神经精神病学。由我院负责的有:消化生理、病理生理、解剖学、新药寻找、传染性肝炎、肾脏疾病、泌尿外科、临床麻醉等共30个题目,以及国家科委轻工组及建筑工程十年科学规划中有关环境卫生的研究项目等。科研论文逐年增多,1962年仅82篇,1963年增至500篇,其中正式发表的100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100多篇。这500多篇论文中,少数为医疗经验总结,其他均为系统研究的成果,论文质量也较前提高。1964年,学校组织成果鉴定委员会,评选出十项成果报送国家科委,其中有口腔病理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龋齿的侵入途径和破坏方式,发现了国际上对釉质龋齿分层法的错误,确证了龋齿再钙化现象。有机化学教研组的“羟基含氮素杂环化合物对甲苯磺酰的反应”,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还有对羊角强心苷的研究,从锡生藤提取松弛肌肉作用的碱甲碱乙等。在国家科委当年颁发的十项创造发明奖中,我院生化教研组的“兔网织红细胞RNA的结晶”获奖。

在中医药的研究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关于针灸机制的研究逐步发展到针刺麻醉。

在科研中,建立了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如放射自显影技术、脑内埋藏微电极技术、定量荧光柱体、免疫电泳、免疫双扩散法等。临床开展了肝穿刺、肾穿刺、胃粘膜活体检查及血尿中铅汞微量测定法等。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专著或教科书,其中有马文昭的《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朱洪荫的《成型外科概要》,谢荣的《麻醉学》以及《实用运动医学》等。

八、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日益显得重要而迫切了。早在1959年,卫生部就发出了《关于高等医药院校积极培养骨干教师的通知》,要求各校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并确定包括我院在内的全国九所医药院校为首批接受骨干教师进修基地。

1961年,我院在技术干部培养方面曾做过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基础医学系曾制订了《关于助教培养考核的暂行办法》,有10个基础学科教研组分别制订了讲助教培养规划,8个基础学科教研组开了高级课。据1961年上半年统计,除各学科自己的讲助教、研究生、进修生外,还接受了其它系、教研组、医院和北京市其它单位师资来听课,共388人。说明开高级课是加速干部培养的较好方法之一,是深受校内外教师欢迎的。

在此期间,医院也制订了《住院医师培养考核暂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1962年11月,卫生部在天津召开了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师资培养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强调培养骨干教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要求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重点院校每个教研组能有2~3名骨干教师。卫生部在总结北医等院校师资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拟订了《高等医药院校基础学科助教培养考核试行办法》和《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养考核办法》,对青年教师、住院医师的培养目标、办法和各阶段工作的要求以及在教学、医疗、科研各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做了具体规定,并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会后,我院对师资培养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从组织管理制度上,培养规划的落实上加强指导,对教师力量的配备和改善培养条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1963年2月,成立了师资培养科,配备专职干部,加强了经常性的工作。

抓紧骨干教师的培训 这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主要抓了三件事:

选拔培养对象。在中层教师中,选拔一批又红又专,业务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选拔时,对于重点学科与任务较重的教研组适当给予照顾。

落实实施第一批骨干教师两年培养计划。第一批30名骨干教师中,有副教授20名,讲师10名。他们分布在各专业教研组和临床内、外、妇、儿、精神等科。培养计划包括政治思想和业务两方面的要求。业务方面,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各有侧重。有的科研工作较差,两年内以提高科研能力为主。如本人以往教学较差,则着重教学方面的培养。

制定第二、三批对象的培养计划。有条件的教研组,还做了具体安排。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 具体工作由各系、部负责,学校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各系都全面执行了卫生部颁发的《高等医药院校基础学科助教培养考核试行办法》。基础医学系制订了基础医学系助教培养考核暂行办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考核及应采取的措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教研组有本教研组的培养计划和教师本人的计划,明确了对青年助教“三基”的训练和考核。一般都能作到:(1)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奋斗目标;(2)有切合实际的、细致的培养计划;(3)有切实有效的措施;(4)有“扶”与“放”相结合的、一丝不苟的导师;(5)有严格的、经常的考核办法。1963年基础医学系制订了《关于助教的指导教师职责暂行规定》。各教研组都设了师资培养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管理此项重要工作。

对低年主治医和高年住院医,主要结合临床带教学的实际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三基”训练,丰富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培养科研工作能力。如一院外科除规定阅读文献和基础理论、外文及各种诊疗等方面的“三基”要求,由上级医师督促检查外,特别对于手术方面,规定了各级医师的手术范围。内科通过查房、各种讨论以及专业活动等形式进行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外文等,根据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

对住院医和助理住院医师,根据《住院医师和助理住院医师培养考核办法》,各教研组针对各人的情况,制订了具体培养计划,安排各科轮转。严格“三基”训练,指定必读的参考书。规定各种基本操作和手术操作要求。有的科还试行了导师制。导师对低年住院医和助理住院医负责全面培养,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和帮助学习外文,定期检查学习进度和卡片摘录等。

对高年主治医以上人员,主要通过本科的专业发展,结合医、教、研任务进行。

通过上述办法,各级医师既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又能互相配合,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开展科研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制订了全院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和长期规划(这个计划因“文化大革命”未能落实)。

在这一个时期内,我院还曾计划选派教师出国深造,有的已开始补习外语,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终止。

总结交流师资培养工作经验。根据一年多的实践,总结拟订了关于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了解办法和骨干培训的登记手册、业务档案等。

九、贯彻中央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

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领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示精神,为教改做准备 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谈话,即“春节讲话”,提出了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问题。3月10日,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下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的批示》。在此以前,1964年1月,卫生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会议,总结了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的经验,确定今后仍要贯彻《高教六十条》。在此同时,教育部也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要“大学毛泽东思想,大学人民解放军,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入革命”。4月,卫生部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春节讲话”,发出了《关于高等医药院校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基本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试行草案)》。同时签发了《高等医学院校六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草案)》。这个“训练项目”,是根据包括我院在内的几所医学院校贯彻《高教六十条》,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制订的。它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根据毛泽东主席“春节讲话”精神和两部要求,我院1964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安排确定:“教学工作的中心是贯彻主席1964年春节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深入地进行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促进师生的革命化;反对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了使教育革命能顺利进行,院党委从三月份开始,用三个月时间按照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的惯例,认真组织学习毛泽东“春节讲话”和两部会议精神,进一步领会毛泽东教育思想。抓了三个重点:党的教育方针的再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所引起的后果,分析造成负担过重的原因,提高教师解决学习负担过重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加强“三基”、“三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必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学习的基础上,院党委组织党政干部和广大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红专方面的情况。初步掌握教师在课堂讲授、病房实习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师教书育人方面的情况。广大教师则深入学生、农村、工厂、医院、药厂、药房和基层卫生组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据调查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三脱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现象”。

交流教学经验。1964年8月,举行了64年度教学经验交流会,检阅了前几年教学工作的成果。

此期间,卫生部派来由教育司司长朱潮为首的15人的工作组,来我院蹲点调查并帮助研究教学改革。

第一次教学改革 1964年下半年,在卫生部工作组帮助下,根据毛泽东“春节讲话”和两部会议精神,进行了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改革。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在讲课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清哪些是基本的,哪些是要重点讲授的,哪些是可以由学生自学的。安排有经验的,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果。

在时间安排上,每周学生用于业务学习时间,课内外总共不得超过51学时。各课程严格按分配的时间安排讲课、实习、自习和作业等项活动。并且留有余地,以减轻学生负担。

改变注入式教学法,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基础医学系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课,在讲课前,先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组织学在讲课前先让学生看切片,然后做总结性讲课。药学系物理化学课在精选内容上下功夫,抓住难点讲深讲透。政治经济学采取发讲稿让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先就本章中心和疑难做简短启发性讲课,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辅导答疑。或集体解答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此期间,我院还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军事院校的形象教学法,并在解剖学教研组和生理学教研组做了试验。解剖学教研组用有机玻璃制作透明标本模型,生理学教研组制作电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心搏动的机制,并举办了展览。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三独立”的能力。在实习、实验和毕业实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生理学教研组和生物化学教研组让学生在有一定基础后自己设计实验,并展开讨论。学生反映,这种方法,既活跃了思想又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比照着实习指导做实验的收获大。卫生系的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参加卫生防疫站和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教学上的要求。在实习中,要求从实战出发,“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同时,卫生系还派出六名教师带领34名六年级学生到辽宁省防疫站进行边工作边学习的小班试点。药学系的毕业设计也按“真刀真枪”的要求进行了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内容包括:减少考试门数,每学期只考2~3门;改变对学生“突然袭击”和“与学生为敌”的做法;加强考前辅导,不出偏题、怪题,试行开卷考试。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选拔部分业务课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业务课教师既教业务课,又教政治思想,既教书,又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成长,不仅教技术,也教学习方法。全院涌现出许多教书育人,成为学生知心朋友的好教师。

1965年1月22日~27日,我院召开了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有40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他们的经验。内容包括:深入农村进行实习;教师深入学生,教学内容“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教书又教人;实行开卷考试;教师思想革命对教改的促进作用;技术人员在教改中的作用等。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主管医学教育的副部长崔义田出席了交流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1964年的教学改革,虽然在有些地方不免失之偏颇,但总的看来还是好的,步子是稳妥的。在教学内容方面,克服了一些烦琐哲学,初步解决了讲课不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追求多、全、深的毛病;强调了“学以致用”。初步解决了学用脱离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加强了预习的指导,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强调举一反三,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克服了实习只是为了印证理论的老框框。严格了考试考查制度,部分课程试行开卷考试。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和技术人员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不怕脏、不怕累;培养集体主义观点,克服学习中、生活中的自私自利思想;进行阶级教育,帮助学生改造思想;教育学生爱护国家财物,树立勤俭节约的作风;培养学生的“三基”、“三严”、“三独立”和踏踏实实的作风。

第二次教学改革 继1964年“春节讲话”之后,毛泽东主席又陆续发出了关于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关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关于“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等一系列指示。刘少奇同志发表了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的材料批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即“七三指示”)。8月,卫生都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会议,发布了“高等医学教育当前进行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要求在办学方向上要面向工农兵,面向农村。为此,医学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办全日制,也要搞半工半读的试点;既办本科,也要办专科;要缩短学制。在培养目标上,要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一系列指示和卫生部的部署,院党委提出,“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为纲,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教育革命和卫生工作革命,端正首先为五亿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医疗质置,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革命的医药卫生人员”。在这段时间内,我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按照“阶级斗争是一门主课”的精神,将参加阶级斗争正式列入教学计期。从1965年起,学生要分期分批参加一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每批4~6个月。1965年9月第一批师生1000多人在山东省乳山县参加四清,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才全部撤回。

劳动课由原规定的一年四周改为五周。

增设军事训练和民兵训练,每周一小时,排入课表。普及“三防(防火、防盗、防特)知识”和“四大(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暑假期间,组织学生下连当兵。

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减少课程门数。口腔医学系学制由六年改为五年。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合并,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合并,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合并,病理生理学不单设课,其内容分散在其它课程中讲授等,以减少课程门数。课程精简后医学专业就由原来的37门课减为27门课。

面向农村,增加学生农村医疗卫生实习时间。毕业实习期间,安排3~4个月到县医院实习和参加农村巡回医疗工作。1965年,医疗系六年级和口腔系五年级学生安排了四个月去县卫生院实习和参加农村巡回医疗(占全部毕业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强调基础教师下临床,还组织基础部、卫生系的学生到医院进行认识实习。

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学校规定:(1)减少学生活动总量,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规定学生每周活动总量控制在54学时内;保证学生每天9小时睡眠;规定的寒暑假不得占用;欢迎外宾和参加国庆活动计算在劳动时间内;星期六晚和星期日不得开会和搞集体活动;星期日的晚自习改由学生自由支配。(2)减轻学生实习负担。每周上课和自习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上课与自习的比例为1:1。整个教学过程要贯彻“少而精”,反对形式主义和乱提口号。(3)控制学生社会活动。一人一职;学生用于社会活动时间每周不超过四小时;一般不占用晚自习开会和工作。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了使学校的规定能严格执行,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管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安排,以减轻学生负担过重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在此以前,1964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学生伙食标准由每月12.5元提高到15.5元。学生助学金标准随之相应提高。

开办农医系。1965年1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我院教改经验交流会上透露:为贯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精神,拟开办三年制医学专科班。我院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向卫生部申请在我院试办,作为深入教育革命的一部分。经卫生部批准,我院于1965年暑期,由主管教学的马旭副院长亲自带队,基础和临床教师参加,正式开办了密云农村医学系。采取社来社去的办法,为农村人民公社培养医生。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青年,学制三年。每年招生100名。在校生总数为300人。由于刚刚开办,既无经验,师资及其他条件也准备不足,当年仅招50名。

我国基层卫生单位和广大农村,需要大批医药卫生人员。如果靠培养本科生,既不能很快满足需要,他们也养不起。因此,开办三年制大专科,对于加快培养基层和广大农村需要的医疗卫生人员,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第二年,即开始“文化大革命”,农医系被迫停办。

此外,我院为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精神,曾准备以药化专业为半工半读试点,并已制订了教学计划,后因形势变化,未能实施。

(摘编自《北京医科大学的八十年》)

本文转载自医学部两办《信息周刊》2007年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