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新上岗干部培训和汇报会
2007-05-13致师生员工的节水倡议书
2007-05-16(1945-1949)
一、教学、医疗大为改观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员,胡适任校长: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院院长先后为马文昭教授(1946.9—1947.2)、沈宿淇教授(1947.2—1948.8)、胡传揆教授(1948.8)。医学院附属医院(亦称北大医院)院长为胡传揆教授。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
1946年10月10日,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正式开学,开学典礼在国会街北京大学四院举行。这时北京大学共有学生3,000多人,分设文、理、法、医、农五个学院(原临时大学补习班的工学院于1946年改由北洋大学领导,J947年又并回北京大学),另设一个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并入北京大学的医学院当时有教员180人,学生610人,下设医学、药学和牙医学三个系。医学系学制为7年,系主任由医学院院长马文昭教授兼任。药学系学制5年,系主任为薛愚教授。牙医学系学制6年,系主任为毛燮均教授。附属医院设在背阴胡同(1947年除外科、妇产科及门诊外,其余科室迁往西安门大街新址)。这时,医院有医师82人,护士60人,职员65人,助理34人,工友80人,病床120余张,日门诊量500人左右。另外,医学院还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附属药厂。
1948年6月,成立医学研究所,下设解剖、病理、生化、生理、细菌及公共卫生六个研究部,开始招收研究生,学制2年,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因未学完即解放,所以未实现学位授予)。
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校务会议为全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院一级,则设有院务会议,医学院院务会议参加者为院长、各系主任和各科主任,由院长主持。其职权为计划全院教学事项,审议全院一切事宜。1947年2月,医学院设立了五种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由教授三至五人组成,其委员由院长提出,经院务会议通过。
各委员会职责如下:
一、课业委员会:编制课程表,辅理教学教务等事项。
二、预算委员会:审定分配各科经费预算并考查防止超过应支范围。
三、事务委员会:监查修缮、购买、保管、清洁等事项。
四、编辑委员会:审查一切出版文字并监督筹划图书馆设备事项。
五、医院委员会:计划医院院务。
北京大学的教员,分为助教、讲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几级。等级的评定,按当时教育部的规定,助教须具下列资格之一:“一、国内外大学毕业,得有学士学位而成绩优良者;二、专科学校或同等学校毕业,曾在学术机关研究或服务二年以上卓有成绩者”。讲师须具下列资格之一:“一、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所研究得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而成绩优良者;二、任助教四年以上卓有成绩并有专门著作者;三、曾任高级中学或其同等学校教员五年以上,对于所授学科确有研究并有专门著作者;四、对于国学有特别研究及专门著作者”。副教授须具下列资格之一:“一、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所得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而成绩优良并有有价值之著作者;二、任讲师三年以上卓有成绩并有专门著作者;三、具有讲师第一款资格继续研究或执行专门职业;四年以上,对于所习学科有特殊成绩,在学术上有相当贡献者”。
教授须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任剥教授三年以上,卓有成绩,并有重要著作者;二、具有副教授每款资格,继续研究或执行专门职业四年以上,有创作或发明,在学术上有重要贡献者”。北京大学自身规定,助教改任讲员,须在服务满两年后,助教改任讲师,须在服务满六年后,讲员改讲师则须满四年后,讲师改副教授,副教授改教授,都须在服务满三年后。
教学工作医学系修业年限为7年(预科2年,本科4年,实习一年)。医预科主任由北京大学理学院李汝祺教授兼任,课程及教员均由理学院负责。主要课程有:外语、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比较解剖学及胚胎学等。
本科课程分基础和临床两部分,学习时间备占一半左右。
基础课程有: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细菌学、寄生物学及医史学。
临床课程有:检验诊断学、内科学、小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皮肤花柳病学、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放射学、法医学及介于临床基础之间的公共卫生学。
最后一年在临床各科轮转实习。但因当时学校每班人数超过附属医院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有部分学生需到其他医院实习。
这一时期,学校各学科均汇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他们代表了当时我国医药卫生各学科的最高水平。
基础学科有:组织学家马文昭教授。神经解剖学家臧玉?Ы淌冢馄恃Ъ伊跗涠私淌冢庖哐Ъ姨丈泼艚淌凇⒀沾夯越淌冢妇Ъ倚簧傥慕淌凇⒎搅两淌冢锘Ъ伊跛贾敖淌凇⒄挪苯淌冢窖费Ъ依钐谓淌冢纳镅Ъ曳肜贾藿淌冢±硌Ъ液杲淌凇⑶毓忪辖淌冢├硌Ъ依铑医淌冢硌Ъ疑蚶脘拷淌冢参郎Ъ伊肿谘锝淌凇⒀暇登褰淌诘取?
临床学科有:传染病学家吴朝仁教授,热带病学家钟惠澜教授,肾脏病学家王叔成教授,胃肠疾病学家陈国桢教授,心脏病学家马万森教授,脑外科学家关颂韬教授,泌尿外科学家谢元甫教授,骨科学家孟继懋教授、陈景云教授,胸腔外科学家王大同教授,肿瘤外科学家司徒展教授,妇产科学家林巧稚教授,儿科学家诸福棠教授,皮肤花柳病学家胡传揆教授,神经精神病学家许英魁教授,眼科学家毕华德教授、刘家琦教授,耳鼻喉科学家刘瑞华教授、张庆松教授、徐荫祥教授,放射科学家谢志光教授,口腔医学家毛燮均教授、钟之奇教授、胡郁斌教授等。
药学学科有:赵嫡黄教授、薛愚教授、陈同度教授、顾文霞教授等。
这一时期在课程安排上,实行学分制。大学本科学生凡课程按学分计算孝,每学期每周上1小时课为1学分,实习或实验2至3小时为1学分。学生修业期间,除体育课外。须修满132学分,其修业期限至少须满4年。每学期所选学分以17学分为准,一般不得少于14学分,亦不得超过20学分。学业成绩计算方法如下:(一)以课程之学分数乘该成绩之百分数,为学分积;(二)学生所选各课程学分之总和,为学分总数;(兰)各课程学分积之总和为总学分积;(四)以学分总数除总学分积,为成绩总平均;(五)总平均之成绩,包括不及格课在内,学年成绩有三分之一不及格者,予以留级。凡有必修课程次年经补考仍不及格者,责令退学。学生毕业时需按时写出论文。
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不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各种技能。如生物化学学科,教师讲课很注重生物及有关的新发现、新理论的介绍。在实习课中除注意实验基础生化诸物质之性质及反应外,尤其注意有关临床的各种检定,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化学在诊断学上的价值。
临床各科的教学,也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自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增加物理诊断、化验诊断等与临床有关的课程,要求学生先在正常人身上学会正确的物理检查方法,然后再选择有症状及阳性检查指标的患者进行检查。学生还要学会化验诊断,内容包括血、尿、痰、大便虫卵及寄生虫检查等。
三、四年级的临床课,采取大班系统讲课与小组轮流实习的方法结合进行。各科均从生理解剖特点入手,然后讲系统的常见疾病,由各科教授主讲。每科都有详细的实习计划。如妇产科:先用10小时学习询问病例及记载方法、妇科检查、产科检查方法等。门诊实习,在教师指导下检查、处置病人,每日由教师结合当日学生所见病例进行小结,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见习3个产妇分娩的全过程及妇、产科手术。病床实习,由指导教师选择典型病人,学生自己询问病历,检查并书写病例报告,然后由教师组织讨论,予以指导。
第五学年为生产实习。各科教授结合病例大班讲课,住院总医师挑选典型病例交学生采病历,检查诊断,提出初步诊断意见,在全班会上做病例报告,然后由教授提问。提问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基础知识,相关的临床学科知识。提问中教授不断指出错误和不足,并告知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讨论时还请病人到会示教,使同学增加感性知识。这种理论结合实际,启发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增强了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生产实习实行轮转与固定相结合的方法。前半年各科轮回。大科(内、外、妇、儿)各一个月,小科各半个月。轮回结束,学生填写希望固定实习的科室,由各科住院总医师研究,最后确定。生产实习期间,每个实习医师发有手册,按手册上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实习期间,实行24小时负责制,必须住在医院内,每周有半天(14时~18时)休息,每两周休息一个星期天(8时~20时),由住院总医师排出休息表。实习期间不准结婚。实习医师每人分管若干病床,全面负责向查房的住院总医师、教授报告病人的病情并按照医嘱做处理。实习期间,要亲自接收病人,检查、处理,直到病人出院或死亡,在实习中既参加了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了系统学习,又通过教授查房不断接收新知识、新经验和医学上的新发展。
这里应特别提到对学校教学、医疗起了重要作用的住院医师制度。学校过去没有这种制度。1945年日本投降,曾留学美国,攻读医院管理并获博士学位的原协和医院院长王锡燃教授来附属医院任院长。1946年1月,他会同各科主任及护理部主任,按照美国医院的管理办法,制定了医院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对医疗质量起了积极作用的住院医师制度和护理制度,为顺利执行住院医师制度,王锡娥院长聘请已经是主治医师的邓庆曾、吴阶平、严仁英、赵锡祉等屈就住院总医师,以具体贯彻这种新实行的制度。
住院医师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毕业生经过这一段严格锻炼,都能独挡一面,成为医疗技术好,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合格医务人员。
科研工作这一时期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46年--1948年,是代表人民进步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腐朽力量的国民党进行决战的三年。地处国民党统治区一北平的北京大学医学院,虽然拥有大量造诣高的著名教授,但因为经费拮据,民不聊生,致使科研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三年中,开展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医学系的几个科室和药学系。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的生物化学学科,在刘思职、张昌颖教授指导下,开展了‘‘低级抗体之研究”、“果物自结果至成熟期间丙种维生素及其催化酶之测定”、“大豆食品制造之改善”、“发芽食品营养价值之测定”等课题的研究。生理学科的研究题目有水分子重量和草履虫的生殖关系”、“胎盘的内泌素”、“蛙血与摘出蛙心的关系”等。外科的研究题目有“气管内醚麻醉法”、“硬脊膜外麻醉法”和“连续尾锥麻醉法用于会阴部手术”等。骨科方面有骨结核安全切除后施以接骨术”,泌尿外科方面有“用链霉素治疗肾切除后遗存的膀胱结核的整块切除”,脑系外科方面的。脑瘤,三叉神经炎的治疗”,成形外科方面的“身体各部位的成形术研究”等。药学系在薛愚、陈同度、顾文霞教授的领导支持下,科研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汉木鳖之化学研究”、“迷蒙花之化学研究”、“磺醯胺类药品之检查法”、“天竹黄之分析”、“鸭胆子之化学研究”、“本草药所含花粉形态之研究”、“槐花之化学研究”、“由锯末水解制葡萄糖之研究”等。另外各科也都发表了一些论文。
1946年,内科钟惠澜教授和翁心植住院总医师首次发现了我国第一例亚热带家族性Gaucher病,此病人经治疗后,一直留在钟惠澜教授手下工作。钟教授对其家族进行了长期研究并给予治疗,这一发现在我国热带病研究方面开辟了先河。后来钟惠澜教授将此病例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1947年,学校放射学科会同联合国救济总署卫生署联合开设了“X光技术人员训练班”。从华北各地卫生单位挑选12名学员参加学习。1947年10月,首批学员学成回原单位工作。这种办班方式在学校历史中尚属创举,为后来大量培训备类医务人员开辟了道路。
什坊院保健站什坊院是北京西郊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复兴门外公主坟南(原址现在海军大院附近),紧邻当时国民党的华北“剿匪”总部。1946年暑假前,细菌科进步教授方亮带领同学调查井水污染情况,接触到什坊院的群众。后来,方亮教授提议在什坊院建一个保健站。地下党教员支部书记彭瑞骢觉得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团结群众,便支持方亮教授的意见。于是由方亮教授出面组织了一些医师、教员,自己买药品,去什坊院免费给农民看病。不久,几十名同学报名参加了进来。师生们最初在星期天轮流去什坊院,后来因前来看病的人数很多,又在星期四下午增加了一次门诊。师生们骑车带饭,天亮出城,天黑回城,每次能诊治一百多病人。到1947年暑假,参加这项活动的师生累计达到四、五百人。地下党支部便决定充分利用它做为党培养干部,联系中间同学的基地。此后,在接连的三个假期中,每个假期都有30多名同学搬到什坊院去住,他们除了为农民治病外,地下党支部还组织同学学习进步书刊,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土地法大纲》、《冀东行》、《论知识分子》等,并且进行过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讨论。
1945年,八路军卫生部委托方亮教授采购60万元法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地下党支部发动同学秘密地分批采购,汇集到方亮住处,然后由党组织设法送往解放区。方亮还联系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的美国共产党员,用卡车拉了大量物资到什坊院分发给农民。
什坊院的活动使得大批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包括一些只知埋头读书的中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民之中,所见所闻使他们认识了社会,转变了感情,最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8年春,北平连续发生国民党特务绑架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进步学生的事件,并宣布查禁华北学联,指名要逮捕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的代表,北平各学校举行罢课以示抗议。4月9日,为营救被捕同学,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联合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7,000余名学生包围了中南海新华门(国民党北平行辕所在地),静坐示威,经过16小时的不懈斗争,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了被绑架的北平师范大学的8名学生会干部,取得了斗争的胜利。6月,医学院学生又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示威游行。
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一1948年)三年多时间里,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学校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教授队伍(1947年协和医学院复校后,部分教授回协和医学院工作,但仍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当时国内医药卫生学界的杰出人才,是各学科的带头人物。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都有所进展,管理也达到了我校建校以来的最高水平,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所有医学、牙医学、药学三个专业,和一个有较高医疗水平的附属医院的正规大学。有在校本科学生357名,教职工597名,在当时医学院校中规模也是比较大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全国解放后医药卫生战线准备了可贵的骨干力量。这一时期,师生中爆发出的革命热情,一桩桩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走出校门为被压迫人民服务,接触贫苦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增强了革命感情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数同学参加了爱国民主运动,通过尖锐的斗争,经受了革命风雨的洗礼。所以说这一时期对于我们学校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的校风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在北京医科大学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中,将永远放出灿烂的光辉。
综观学校在旧中国的37年,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从创建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局势动荡的军阎混战年代。中央政权不断更迭,统治者政策多变,学校无所适从。接踵而来的是校长的不断更换,加之财政拮据,经费不足,所以在初建的20多年中,教学、科研条件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教师枵腹从教,有时连薪水也得不副应有的保证,这对学校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华北沦陷后,师生们又处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受尽了亡国之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国民党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师生们强烈的反抗。但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还是逐步得到了发展。从初建时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医学专门学校,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医学院,教师们为培养中国的医学人才,含辛茹苦,学生们为发展中国的卫生事业,刻苦攻读。在漫长的年代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医学家。37年中,学校共毕业学生1,166名,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打下了基础。
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医学校,在旧中国的B7年中,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建校当年,就向政府呈请批准《解剖条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获得认可,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解剖法,这是学校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学校于1914年2月设立解剖教室,开设解剖课程。1915年以后相继成立了一些基础、药学和卫生学教室。这些教室的成立在我国都是比较早的,对我国医学教学和学术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法医学教室的成立,在我国开拓了新纪元。学校早期学者的一些著作,如《解剖学粹》、《组织学》、《生理学》、《传染病讲义及免疫学大纲》,译著《局部解剖》、《胎生学》、《诊断学》等,也对我国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少都被其他医学院校选为教材。
作为我国第·所田立医学校,师生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他们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不计个人安危,与统治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t。五四”时期以梁铎、颜守民为代表的积极分子,二十年代以贺宗霖(贺诫)、王同观为代表的先进分子,三十年代以黄树则、马彩云(马旭)、田际华为代表的先进青年,四十年代更有一个庞大的先进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为学校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学校前37年的历史中,伴随着局势的变化,曾出现过“德日派”和“英美派”之间的斗争。学校创建初期,办学人员都是从E1本医学校留学归来的人员,他们是按照日本成法组建学校的。到了20年代,学校派遣学生公费留学都选择德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生活很贫困,物价也低,所需费用少。这些学生回国后,按德国的教学方法教学。所以从1912年到1942年闯,教员中是“德日派”的一统天下,外文也是学德文和日文,这一段时期,德国和日本的医学科学在世界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1942年,美、英对日宣战,在北平的英美等国办的学校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关闭。一批原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转到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当时他们只是追于生计,而且人数也比较少,所以对“德日派”并未构成多大威胁,但他们所带来的英美(特别是美国)医学教育的先进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手段,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45年,日本投降,协和医学院尚未复校,原协和医学院留在北平的教授基本上都被北京大学医学院聘任。加上日本人相继回国,“英美派”教授就成了学校教学的主要力量。这时英美等国的医学水平迅速发展起来,他们教学方式灵活,管理方法先进,有一套非常严密的制度,迫使一些原“德日派”的学者纷纷自找出路受聘到其他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工作。直到解放后,一批“德日派”的教授才被重新聘请回来,两派解除了门户之见,逐渐融合起来,共同为新中国医学事业的腾飞,携手并进!
(摘自《北京医科大学的八十年》)
本文转载自医学部两办《信息周刊》2007年第十一期